《山海情》作为一部扶贫题材的主旋律电视剧,却意外成为2021年的现象级爆款。这部由正午阳光出品、孔笙执导的剧集,以宁夏西海固地区脱贫攻坚为背景,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当地村民在政府帮扶下移民搬迁、建设新家园的感人故事。没有流量明星加持,没有狗血剧情,却凭借真实质朴的叙事和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,征服了无数观众,豆瓣评分高达9.4分。这部剧为何能打破主旋律作品的刻板印象?它又是如何用最朴实的镜头语言,展现了中国扶贫事业的伟大成就?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震撼人心的山海情缘。
一、从“干沙滩”到“金沙滩”:真实还原西海固脱贫奇迹

《山海情》的故事原型是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的闽宁镇。这里曾被联合国认定为“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”,剧中“一年一场风,从春刮到冬”的台词生动再现了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。剧集通过马得福、水花等角色的命运变迁,展现了吊庄移民、劳务输出、发展特色产业等真实扶贫举措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剧中所有演员都使用西北方言,连黄轩、热依扎等明星都苦练当地方言,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故事更具真实感。剧中村民从最初抗拒搬迁到最终建设新家园的转变,正是中国千千万万贫困地区脱贫历程的缩影。
二、小人物大时代:这些角色为何让人泪目?
《山海情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鲜活的人物塑造。马得福(黄轩饰)作为基层干部,既有理想主义的热血,又面临现实的种种困境;水花(热依扎饰)从被迫嫁人的农村妇女成长为独立自强的创业者;白校长(祖峰饰)坚守乡村教育数十载…每个角色都有血有肉。特别打动观众的是剧中没有刻意美化贫穷,而是真实展现了贫困对人的摧残——为了一头驴就能嫁女儿,兄弟三人只有一条裤子…这些细节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扶贫工作的紧迫性。网友评价:“看到水花拉着板车走七天七夜那段,眼泪根本止不住。”
三、主旋律的新表达:如何让年轻人也爱看?
《山海情》打破了主旋律作品“说教”“刻板”的固有印象。首先采用年轻观众喜爱的多线叙事结构,将政府政策与个人命运巧妙交织;其次避免口号式宣传,用具体案例展现扶贫成效——比如种蘑菇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;最重要的是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,如马喊水既支持儿子工作又心疼村民的纠结。剧中甚至大胆呈现了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问题,这种不回避矛盾的态度反而赢得了观众信任。B站上大量年轻观众自发制作的剧情解说和二创视频,证明这部剧成功破圈。
四、山海协作:福建宁夏对口帮扶的动人篇章
剧名“山海情”中的“山”代表宁夏,“海”象征福建,映射了东西部协作扶贫的国家战略。剧中凌一农教授(黄觉饰)原型是真实援宁的福建菌草专家林占熺,他带领村民发展菌草产业的情节,正是闽宁协作的生动写照。数据显示,25年来福建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3亿元,帮助西海固地区彻底摆脱贫困。这种跨越山海的深情厚谊,通过剧中陈金山(郭京飞饰)等福建干部的形象得以具象化。有观众感慨:“终于明白什么叫‘共同富裕’,这不是口号,是无数人用青春换来的。”
五、国际视野:中国扶贫故事的世界回响
《山海情》播出后引发国际关注,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海外发行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官员评价该剧“展示了精准扶贫的中国方案”。剧中呈现的“扶贫先扶志”“产业扶贫”等理念,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。值得注意的是,剧集没有回避扶贫的长期性和艰巨性——马得福说“未来还会遇到更多问题”,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反而让中国故事更有说服力。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今天,《山海情》已经成为记录这段伟大历程的影像纪念碑。
《山海情》用最朴实的镜头语言,完成了对中国扶贫史诗最动人的书写。它告诉我们,主旋律作品可以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魅力;扶贫故事既能展现国家成就,又能触动个体心灵。这部剧的成功启示我们:真实的力量永远最能打动人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,《山海情》所传递的艰苦奋斗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。正如网友所说:“这不是结束,而是新的开始——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生活中的'马得福'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