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近日突然改口,表示乌克兰已准备好加入北约,这一表态与其此前谨慎立场形成鲜明对比,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。俄乌冲突持续近两年之际,这一战略转向既折射出乌克兰对西方安全保障的迫切需求,也暴露出北约东扩问题的复杂性。本文将解析泽连斯基表态的深层动因、北约准入机制的关键门槛,以及这一决定可能对地缘政治格局产生的连锁反应。
从‘保持中立’到‘迫切加入’:泽连斯基立场转变的三重逻辑

2022年俄乌冲突初期,泽连斯基曾公开表示理解乌克兰无法立即加入北约的现状。但2023年9月北约维尔纽斯峰会前夕,其突然改称‘乌克兰已为加入北约做好准备’。这一转变背后:1)军事层面体现乌军反攻取得阶段性成果后的信心提升;2)政治层面反映乌克兰对西方长期安全承诺的焦虑;3)经济层面则与欧盟候选国地位获批形成战略呼应。值得注意的是,泽连斯基特别强调‘不需要北约派兵保卫乌克兰’,这一表述旨在降低成员国接纳门槛。
北约‘敞开大门’背后的准入规则:第五条款成核心障碍
根据《北大西洋公约》第10条,北约实行‘开放门户’政策,但新成员加入需满足三个刚性条件:1)所有现有成员国一致同意;2)申请国与邻国无领土争端;3)具备贡献集体防御的能力。目前乌克兰卡在第二项——俄乌尚未签署和平协议,且俄罗斯控制着乌东四州及克里米亚。更关键的是《公约》第五条集体防御条款:一旦接纳乌克兰,北约将自动卷入与俄罗斯的直接军事对抗,这正是德国、匈牙利等国持保留态度的根本原因。
历史对照:北约东扩的‘芬兰模式’能否复制?
2023年芬兰成功加入北约被视为‘快车道’案例,但其与乌克兰存在本质差异:1)芬兰与俄罗斯的1300公里边界已通过1947年《巴黎和约》完全确定;2)芬兰军队常年保持高度战备状态;3)瑞典同步申请形成北欧安全联动效应。相较而言,乌克兰需要先通过‘基辅安全条约’等过渡方案获取安全保障。美国智库CSIS建议可借鉴‘以色列模式’——在不正式加入北约的情况下获得武器供应和情报共享特权。
俄罗斯的‘红线警告’与北约内部的博弈棋局
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立即回应称北约接纳乌克兰将‘绝对危险’。事实上,俄罗斯2021年12月提出的安全保障清单中,明确要求北约停止东扩并撤回2008年布加勒斯特峰会‘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必将加入’的承诺。北约内部同样存在分歧:波兰、波罗的海国家力推快速接纳,而法德则主张‘分阶段路线图’。美国的态度尤为关键——拜登政府一方面通过‘乌克兰防务联络小组’提供军援,另一方面仍避免直接承诺成员国资格。
泽连斯基的战略表态既是向西方施压的外交手段,也反映了乌克兰对战后安全架构的深层忧虑。短期看,乌克兰更可能获得‘升级版伙伴关系’而非正式成员资格。但这一事件再次凸显北约东扩与俄罗斯安全诉求的结构性矛盾,未来不排除出现‘北约外围盟友+欧盟经济整合’的折中方案。对于关注俄乌局势的观察者而言,2024年北约华盛顿峰会将成为下一个重要风向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