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品为您呈现,快乐和您分享!

移动端

收藏本站

慧格手游网

当前位置:

首页

  >  

资讯中心

  >  

《羊城晚报》为何被誉为‘岭南文化名片’?网友:每天必读的精神早餐!

《羊城晚报》为何被誉为‘岭南文化名片’?网友:每天必读的精神早餐!

来源:互联网 更新时间:2025-04-18 15:19:55 小编:慧格手游网

《羊城晚报》作为中国南方最具影响力的都市报之一,自1957年创刊以来,始终以‘立足广州,服务华南,面向全国’为办报宗旨。这份报纸不仅记录了广州这座千年商都的时代变迁,更以其独特的岭南视角和深度报道成为市民了解世界的窗口。在媒体融合时代,《羊城晚报》率先实现全媒体转型,其微信公众号单篇阅读量常破百万,被老广们亲切称为‘最懂广州的报纸’。本文将带您探寻这份传奇报纸背后的文化密码与时代价值。

一、历史溯源:从铅字印刷到全媒体矩阵

1957年10月1日创刊的《羊城晚报》,其报名源自广州别称‘羊城’与‘五羊衔穗’的古老传说。改革开放初期,该报首开‘周末版’先河,1980年复刊后推出《花地》文艺副刊,培育了秦牧、黄秋耘等著名作家。2003年建成亚洲首条全自动报纸生产线,2015年成立‘羊城派’新闻客户端,现已形成‘报网端微屏’全媒体传播格局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独创的‘街坊茶座’栏目,用粤语方言讲述市井故事,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独特载体。

二、内容特色:岭南文化的当代诠释者

报纸独创‘三色报道’体系:红色时政(如《粤政观察》)、金色经济(《财经周刊》)、蓝色民生(《今日关注》)。其‘岭南文化’版面系统梳理广府建筑、粤剧、粤菜等专题,曾推出《消失的西关大屋》系列报道引发文物保护热潮。每年举办的‘羊城晚报手抄报大赛’吸引数十万学生参与,2022年推出的‘元宇宙广府庙会’专题阅读量突破8000万。调查显示,92%的广州家庭保留着剪报习惯,其中63%收藏的是《羊城晚报》的文化专题。

三、社会影响:记录改革开放的‘岭南史记’

1984年独家报道‘广州放开蔬菜价格’,成为全国物价改革风向标;1998年‘九江大桥坍塌事件’连续追踪报道获中国新闻奖。近年来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,其‘深中通道’系列报道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收录为研究资料。据2023年调查,在广州地铁阅读场景中,《羊城晚报》电子版占据73%的阅读份额,其打造的‘新闻+服务’模式(如‘羊城通’民生服务平台)日均服务用户超200万人次。

四、数字化转型:老报纸的新媒体突围战

2018年建成融媒体指挥中心‘飞羊平台’,实现‘一次采集、多元生成’的全流程数字化。其短视频栏目《羊晚60秒》在抖音平台粉丝量达580万,‘AI主播读报’技术获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。特别开发的‘粤语语音新闻’服务覆盖全球广府华人社区,在旧金山、悉尼等地设有海外数字订阅站。数据显示,其新媒体矩阵总用户量已突破4000万,但纸质版仍保持日均发行量85万份的稳定规模。

从记录‘广交会’盛况到直播‘珠江新城’崛起,《羊城晚报》用66年时间完成了从传统纸媒到智能媒体的华丽转身。它既是岭南文化的守护者,更是时代变革的见证者。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这份报纸仍保持着‘新闻深度化、服务本地化、表达人性化’的独特气质。建议读者关注其‘岭南记忆工程’数字档案,那里保存着半个多世纪以来最生动的广州故事。正如一位老报人所说:‘读懂羊城晚报,就读懂了一半的广州。’

相关游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