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《聊斋志异》影视改编中最具争议的系列,《聊斋艳谭续集五通神》以其大胆的情欲描写和神秘的民间信仰元素,在上世纪90年代掀起轩然大波。该片以'五通神'这一鲜为人知的淫祀神灵为主线,将志怪小说与艳情题材巧妙结合。五通神又称'五显神',是江南地区流传的邪神信仰,常与性、财富等世俗欲望相关联。影片通过人神交媾的奇幻叙事,不仅展现了传统民俗中的性崇拜文化,更折射出商品经济初期人们对欲望的复杂态度。这部被多次列入禁片名单的作品,其文化价值究竟该如何评判?
五通神:被正统排斥的民间淫祀

五通神信仰可追溯至唐宋时期,属于未被官方认可的地方性崇拜。在明清文献中,五通神常被描述为'淫祠',其信仰活动多与求财、求子等世俗愿望相关,常通过'借妻'等淫秽仪式进行。人类学家认为,这类信仰反映了传统社会对性力量的隐秘崇拜。影片中五通神化作美男子诱惑凡间女子的情节,正是对这种民俗的戏剧化呈现。值得注意的是,清代《聊斋志异》原著中并无'五通神'故事,编剧的再创作使这个边缘神祇获得了新的文化生命。
情欲叙事的双重编码:艳情外衣下的社会隐喻
影片表面是神怪艳情故事,实则暗含深刻社会批判。通过五通神'赐福-索取'的行为模式,隐喻了商品经济中的欲望交换关系。片中女性角色对神明的既抗拒又迎合,折射出传统道德与物质诱惑的冲突。这种'情色寓言'的叙事策略,在香港风月片中独具思想深度。导演邱礼涛曾表示,希望观众能'透过肉欲看人性'。影片中长达7分钟的人神交媾场景,运用光影变换和古典配乐,创造出超越单纯色情的仪式感。
禁片风波:审查制度下的文化博弈
该片1991年在香港上映时即被定为三级片,后在内地遭全面禁映。争议焦点在于其对性场景的直白呈现与'迷信内容'。有趣的是,禁令反而助推了影片的cult地位,录像带在黑市被炒至高價。从文化研究视角看,这种'禁片现象'反映了转型期社会的价值观冲突。相比原著《聊斋》'谈狐说鬼'的含蓄传统,影片的大胆突破确实构成了对文化禁忌的挑战。近年有学者指出,应当将其放在'亚文化抵抗'的框架中重新评估。
视觉人类学的珍贵样本:消失的民俗影像
抛开情色争议,影片对江南民间信仰的视觉还原具有人类学价值。剧组参考了大量地方志资料,准确再现了五通神祭祀的器物、符咒等细节。片中出现的'借阴债'仪式、神像造型等,如今在现实生活中已难觅踪迹。民俗学者认为,这种商业电影无意间保存了正在消亡的文化记忆。特别是用特技表现的'神明显灵'场景,其实是影视化了的傩戏传统,为研究民间宗教提供了形象资料。
《聊斋艳谭续集五通神》作为文化现象,其意义已超越单纯的娱乐产品。它既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欲望镜像,也保存了珍贵的民俗记忆。当代观众若以文化研究的视角重新审视,或许能从中发现商业电影承载民间传统的独特可能性。这部游走在艺术与情色之间的作品提醒我们:对文化产品的评判,需要超越简单的道德二元论,在历史语境中理解其复杂价值。